李纲相关论文
一近由王茂华先生自清代《爱日吟庐书画续录》卷一,《壬寅消夏录》,《复初斋诗集》卷六七,《啸古堂诗集》卷五,《平养文待》卷三中......
本文以南宋名臣李纲的诗歌作品《建炎行》为研究对象。建炎是南宋政权的第一个年号,起于1127年,终于1130年,历时四年。之所以选择这一......
张元干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,《贺新郎·寄李伯纪丞相》是张元干为抗金名臣李纲所作,既声援了李纲上疏主张抗金,也......
李纲(1083年—1140年),字伯纪,福建邵武人。其始祖曾居无锡,无锡有梁溪,因此被称为“梁溪先生”,另号梁溪居士。李纲一生,时被起用......
因为省亲、贬谪、途次、退处等原因,李纲数度入闽,在闽活动时间长、范围广。对于李纲入闽次数,学者们多有歧见,有四、五、七次之差......
《全宋诗》著录诗人九千余人,卷帙浩繁,出之众人,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。对此,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,如陈新等人编著《......
屈原、贾谊在中国文学及文化史上影响深远。两宋时期,对屈贾的接受发生由“怨愤”转向“超越”的质的变化,表现出宋人以通脱旷达心态......
南北宋之交,文学发展的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。这种转折表现为忧患意识与旖旎情思并重、慷慨激昂与遣情释怀并举、深参悟入与直白浅......
宣和元年(1119)五月,洪水危及开封城的安全。李纲指出此为灾异,劝谏宋徽宗要罪己求言以及改变作为,却被贬外。之后李纲反思北宋灭亡......
李纲(1083-1140),字伯纪,福建邵武人,南宋大臣.北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进士.因为主抗金,言忤权贵,多次升擢,又多次被贬.最小的官衔......
李纲生命的最后十年大多是在福州度过的,他曾寄身福州南台天宁寺,并创作了与天宁寺相关的作品。对于李纲的这段经历及其创作,有些......
李纲(1083-1140)字伯纪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,南宋著名爱国将领。《宋史》载:“纲虽屡斥,忠诚不少贬,不以用舍为语默,若赤子之慕其母,怒呵犹......
【正】 王以宁在宋代词坛上,够不上一流作家,但在宋代有词传世的十七名湖南籍作者中,他的词无论质和量都是首屈一指的。其词精健豪......
李纲在南宋初年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海南之贬,此行使他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。在贬谪之际,他奉行"学以为己"的原则,重新审视生......
建炎元年 ( 112 7) ,李纲罢相落职鄂州 ,开始了他的荆湘贬谪生涯。建炎三年( 112 9) ,更远谪雷州、琼州 ,即所谓岭海、海外。每到......
比较李纲与同为赵宋王朝的其他士大夫对孔融、荀的评价,可知李纲是从原心定罪——不论功过、只看本心的标准出发,认为孔融具有"英......
李纲是两宋之交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作为两宋之际的抗金派领袖,他为社稷生民安危而殚精竭虑,与投降派展开了尖锐的政治斗争,虽多次遭......
李纲,南宋抗金领袖。其短暂一生,却有两次闲居期,共计达12年。其时,南渡政坛和、战之争激烈,“绍兴和议”正在酝酿。与在朝相比,其......
南宋政治家李纲,在南渡词坛的学苏潮流中,是突出的一员,但并非豪放派的领袖.他既没有该词派的领袖意识,别人也无服膺他的意识.与张......
李纲于贬谪之地创作大量"和陶诗",表达了自己的"出世"之意与隐逸之志。然而在客观时局、人生经历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"和陶诗"中流......
作为和陶诗的代表之一,宋朝李纲是南渡和陶拟陶数量最多的诗人,至今流存的李纲和陶诗有85首。李纲虽师承于杜甫、陶渊明、苏轼等人......
长期以来,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李纲在政治、军事上的才能,对其文学成就少有涉及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,学界诸多人士才开始关注李......
北宋援救太原之战实际上是第一次宋金战争与靖康勤王活动的延续,三镇坚守不下与金人的"先败元约"为北宋派遣援兵提供了理由。为了......